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黄芪建中汤由什么组成?,以及黄芪建中汤的组成对应的知识点,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,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。
本文目录一览:
黄芪建中汤的配方
1、小建中汤:本方由白芍、桂枝、炙甘草、生姜、大枣以及饴糖组成。适用于体虚受寒所致的里急腹痛,具有补中益气、缓急止痛的功效。 黄芪建中汤:在小建中汤的基础上加入黄芪,增强了补气固表的作用。适用于脾气虚弱,肺气亦虚的患者,症状较轻,以补益为主。
2、黄芪建中汤的配方是:黄芪30克,桂枝15克,生白芍30克,炙甘草10克,生姜15克,大枣12枚,胶饴45克。这款汤剂主要用于治疗脾胃虚寒的症状。在王长松教授的讲解中,还提到了另一个常用的方剂——理中汤,其成分包括:干姜15克,炒白术15克,党参15克,炙甘草15克。
3、黄芪建中汤的配方包含黄芪一两半(约192克)、桂枝闷段三两(约384克)、甘草(炙)三两(约384克)、大枣十二枚、芍药六两(约668克)、生姜二两(约65克)、胶饴一升(约合50克)。 制作方法:取水七升(约1400毫升),煮上述药材,煮取三升(约600毫升)后去滓。
4、黄芪建中汤与小建中汤都是中医经典方剂,旨在调理中焦虚寒引发的病症。主要配方如下:黄芪建中汤: 黄芪30克,白芍18克,桂枝和生姜各9克,炙甘草6克,大枣6枚(需要分开)。 小建中汤: 除了上述基本成分,还加入了胶饴(饴糖)30克,以增加温补效果。
黄芪建中汤的黄芪建中汤
黄芪建中汤的配方包含黄芪一两半(约192克)、桂枝闷段三两(约384克)、甘草(炙)三两(约384克)、大枣十二枚、芍药六两(约668克)、生姜二两(约65克)、胶饴一升(约合50克)。 制作方法:取水七升(约1400毫升),煮上述药材,煮取三升(约600毫升)后去滓。
黄芪建中汤是一道方剂,为黄芪等六种煎水取汁,入饴糖待溶化后饮用。
黄芪建中汤里面有中药黄芪成分,而小建中汤里面没有黄芪这味药而有甘酸之药。小建中汤和黄芪建中汤虽然都以甘温为主,皆有温中补虚、缓急止痛之功,但小建中汤尚有补益脾胃阴气之作用。
小建中汤和黄芪建中汤的区别?
1、小建中汤大建中汤黄芪建中汤,三方均以温补中阳立法,均治中阳不足,脾胃虚寒。但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补阳之力不如大建中汤,适用于脾胃虚寒较轻,并有肝脾不和或气虚不固者,能缓急以止痛。而大建中汤纯为补火助阳,专入脾胃逐寒邪以扶正气,无其他功效,并能降逆以止痛。
2、从功效上看,黄芪建中汤为温中祛寒。而小建中汤为温中补虚,缓急止痛。从药物组成看,黄芪建中汤有:饴糖(30克)桂枝(9克)芍药(18克)生姜(9克)大枣(6枚)黄芪(5克)炙甘草(6克)。而小建中汤无黄芪。从药方用法看,黄芪建中汤为:水煎分三次温服 (成人常用剂量:5剂)。
3、(二)小建中汤补心阴心阳,补肾,补肝舒肝,帮助脾的运化。但肺没有补到,加少量的黄芪,变成黄芪建中汤来补肺。黄芪一多就会变成以三焦为主轴在运作了,走在腠理之间,没有浮到表。
4、- 不同点:小建中汤适用于外寒内侵,里虚为主的病情;黄芪建中汤在补益作用上更胜一筹,适合脾肺气虚者;大建中汤则针对里寒重,温中散寒的作用更为突出。特别强调黄芪建中汤的应用,该方对于虚寒性胃痛具有显著疗效。
5、作用区别:黄芪建中汤为温中祛寒。而小建中汤为温中补虚,缓急止痛。 黄芪建中汤有:饴糖(30克) 桂枝(9克) 芍药(18克) 生姜(9克) 大枣(6枚) 黄芪(5克) 炙甘草(6克)。 而小建中汤无黄芪。
6、黄芪建中汤里面有中药黄芪成分,而小建中汤里面没有黄芪这味药而有甘酸之药。小建中汤和黄芪建中汤虽然都以甘温为主,皆有温中补虚、缓急止痛之功,但小建中汤尚有补益脾胃阴气之作用。
黄芪建中汤由什么组成?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,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,更多关于黄芪建中汤的组成、黄芪建中汤由什么组成?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。